首页>资讯>正文

感悟《道德经》: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2023-08-19 10:32:53   来源:个人图书馆-阳的阳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稻盛和夫先生说:“人们总是把幸福理解为"有’,有房、有车、有钱、有权,但是幸福 其实是"无’,无忧、无虑、无病、无灾,"有’多半是给别人看的,"无’才是自己的····”。


(资料图片)

生活中那些“有”的东西,只是我们给这个世界展示的一面,真正填满我们内心的从来不是外在的华丽,而是在素锦流年中的点滴沉淀。

《道德经》中,老子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持”,就是要有所施为,但不图回报,不强己所难,更不强人所难。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内心平静,顺其自然,这样,怎么可能感受不到幸福快乐呢。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之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星现,高和下互相依赖,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去限制!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有所施为,但不持望其回报,功成业就而不自居。因为不居,功绩也就不会离他而去。

这是《道德经》第二章中的内容。其中包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世间万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并在一定条件下,向其对立面转化。既对立又统一是亘古不变的法则,是根本性的哲学法则。

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无不是由对立统一的矛盾催生出来的,老子将这种变化看做是自然的本质。如:有美的定义,也就知道丑是什么样的。有高的确立,也就明白低的界限,有生方有死,有悲才有乐。

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面走到尽头,也就转化成另一面,就是所谓的物极必反。善恶、美丑、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前后等等,这些相互对立的概念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深刻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世间万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对立着的两个方面,互相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向对立面转化,这是老子提出的“相反相成”的道理,告诉我们不要太过执着于所谓的美丑、难易、善恶等,所以要“处无为之事”。

“处无为之事”,不是不做事,而是做事时不要强求结果,而是顺着事物的本来面貌去做,这样就可以减少烦恼,增加自然流畅的感觉,在现实生活中不要刻意过多地追求物质财富,而是顺着自己的内心做事,不要过分执着于结果,而是要享受过程中的乐趣。

“行不言之教”,并不是指完全不说话,而是只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影响他人,让他们跟随自己的行动,这样做可以让人们更加自觉地去做好事,而不是被迫去做。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意味着要放下自我,顺其自然,按照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以无为的方式去化解生活中的矛盾,从而促进自然的改造和社会的发展。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非常有价值的生活理念,对于我们的生活和事业都有指导意义。特别是在家庭中的子女教育和团队管理,甚至对社会管理,都有借鉴的作用。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告诉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平静,顺应自然,不要强求结果,同时,用自己的行为来影响他人,谨记:身教重于言教,言传身教,事半功倍。

“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持”,天地滋养万物,可是从来不是刻意为之。任其自由发展, 生养万物却不想着占有,培育了万物却不仗势、炫耀自己的力量,成就万物而不自居有功,天地因此也不会失去什么。

有所施为,但不强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因为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告诫后人,在功劳和成绩面前,应该谦虚谨慎,内敛低调。很简单的道理,这个世界上如果我没有什么想去占有,也就没有什么我能失去的;这个世界上如果我没有什么我所羡慕的,也就没有什么事儿让我嫉妒吃醋,徒生烦恼。

不管处在什么样的境遇,对任何事情都不可以妄自菲薄,有了成绩不可以沾沾自喜,忘了天高地厚。遇到挫折,也不必灰心丧气,一蹶不振,要懂得事物转化的必然性,要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放慢脚步,静下心来,平淡的看待虚浮名利,不执着、不计较、不强求,提升精神境界和品行修养,看淡得失,活在当下。

关键词: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