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以“强科技”行动引领工业科技创新纪实
(相关资料图)
记者 朱玲
科技兴则百业旺,实施“强科技”行动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
近日,省政府印发《关于2022年度甘肃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我市4项科技成果荣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其中,由酒钢(集团)公司完成的“难选氧化铁矿石悬浮磁化焙烧关键技术开发与工业应用”荣获特等奖……这些奖项生动诠释了我市用科技创新驱动工业经济“蝶变”。
近年来,我市聚焦全省强科技主要指标,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强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断发展壮大科技型企业集群、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强化科技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科技创新投入的力度,决定着一座城市发展的未来。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支持酒钢(集团)公司实施“基于CSP-罩退工艺冷轧无取向硅钢开发、应用及基础研究”“耐候薄钢带产品研发与应用”等科技重大专项,加快研发超纯铁素体、高强结构钢、高性能碳钢、合金钢、电极用钢等产品,提升高品质碳钢和精品不锈钢产业规模。开展第四代核电快堆用关键不锈钢材料、氢燃料电池用不锈钢材料、石化电站行业用耐热不锈钢、高端电子产品用薄规格镀铝锌板等产品研发;开展特种炭黑、色素炭黑、铝用炭素、药用碳酸钙等专用材料研发,推进产品由产业链低端向产业链高端提升。
观大势,谋全局。为推动科技创新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我市及早谋划征集、多领域凝练储备科技项目,积极与省科技厅对接汇报,多维度找准上级科技创新政策与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契合点,用好厅市会商、地企联动机制,努力打好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主动仗”。两项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获批立项,到位资金650万元。征集并推荐申报省级新能源、重点研发、技术创新引导和基础研究类科技项目41项,争取到位省级科技重大专项资金800万元、省级高层次人才及创新团队专项(首席科学家制)资金100万元。同时,会同相关部门赴科技部火炬中心就国家火炬嘉峪关高新区高精铝特色产业基地情况作专题汇报,恳请火炬中心给予高位指导和倾斜支持。推动园区双创孵化载体规范化建设,组织4家省级及以上双创孵化载体开展全面自查和现场核查,对2022年推荐的2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建设情况进行现场指导完善,今年新增省级众创空间1个。
敢为人先,步步争先。我市秉承创新基因,在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路上从未停步。
酒钢宏兴股份不锈钢分公司研发出超高碳马氏体不锈钢6Cr13,一举打破我国高端剃须刀片用不锈钢多年依靠进口的窘境。据了解,历经两年多时间,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研发团队不断摸索,只为了将不锈钢含碳量提高0.1个百分点,才能达到高端剃须刀用不锈钢的规格。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近年来,我市聚焦“2+6+N”产业集群发展,深入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综合运用公开竞争、“揭榜挂帅”等方式组织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完成2023年市级科技项目形式审查、实地调研等评审立项的前期准备工作,支持重点工业企业实施关键技术攻关,提升装备信息化水平,做优做强钢、铝、核等主导产业,推动传统工业产业优化升级。
在征集“揭榜挂帅”立项需求、对接筛选的基础上,发布“揭榜挂帅”制项目榜单两项。结合科技项目结题验收开展绩效评价,增强科技项目对经济社会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同时,深入实施“科技专员”和“科技特派员”联系服务企业制度,推荐申报省级“科技专员”4名,选聘21名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和企事业单位科技人员担任第四批市级科技特派员,深入科研一线当好强科技的科技政策宣传员、技术难题攻关员。
与此同时,为了将“沉睡”在书架上的科技成果“唤醒”,我市与高校、科研院所加强沟通对接,推进市校科技合作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召开市政府与兰州理工大学市校科技合作座谈会,围绕科技合作、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交流等方面需求充分对接。带领部分企业赴兰州大学、兰州理工大学、中科院兰州分院、省农科院开展科技合作交流,对征集到的院校科技成果梳理并建立清单,推动构建校企科技常态化合作机制,并在乏燃料运输容器设计、不锈钢铸件开发、分布式新能源研发应用等方面初步达成合作意向。参加张掖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对接会,推介我市技术成果7项。举办科技活动周、科技成果推介、科技沙龙以及农业科技专家进镇村、机械科普进校园、健康科普进社区等系列特色科技活动。依托市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推进技术市场交易。截至目前,已登记技术合同64份,成交额12.12亿元。
纵观我市科技创新领域,不难发现,关于“1+1>2”的闯与试,不仅有制度、机制,还有人才、资金等要素的配套与整合。
近年来,我市持续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十四五”倍增计划。结合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匹配相应扶持措施,优化科技型企业培育、申报、认定及奖补政策兑现等全流程服务,不断发展壮大科技型企业集群。
同时,为了解决企业技术创新和申报认定中的难题,我市举办高新技术企业专题培训和科技型企业培育推进会8期,聘请省上专家和第三方服务机构通过“面对面”座谈交流。今年以来,筛选培育年内具备申报条件的企业14家,推荐19家企业申报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认定,62家企业通过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评价。
开展大走访大调研、邀请专家开展一对一培训、对技术合同登记业务开展“点对点”指导服务……为了下好这盘“创新棋”,我市使出“十八般武艺”不断优化科技服务,帮助解决科技创新堵点难点问题,推进企业技术与资本有效对接。种种保障,不仅为科技创新夯实了基础,也将为城市发展带来源头活水。
创新无界,科技有为。我市将持续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让科技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带动经济社会向着未来加速奔跑。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