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市场>正文

【焦点热闻】2023年美国国家专利撰写大赛进入决赛的五强诞生

2023-04-09 04:15:45   来源:企业专利观察    


【资料图】

作者:吴征

2023年3月4日,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在几个大学法学院项目和USPTO地区办事处的支持下,主办了五轮全国专利申请撰写大赛(NPADC)的虚拟地区赛。

从55支队伍中最终胜出的五个地区的决赛选手,将于2023年4月14日在弗吉尼亚州亚历山大市的美国专利商标局总部参加全国决赛。

五支入围2023年NPADC全国决赛的队伍包括: -乔治华盛顿大学法学院(东部地区) -底特律大学梅西法学院(中西部地区) -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城分校(落基山地区) -南加州大学古尔德法学院(硅谷地区) -威斯康星大学法学院(德克萨斯州) 2023年全部参赛的55支队伍及进入决赛者这项起源于2014年的赛事,如今已经变成美国法律系学生和学习专利法的学生,将法律原则应用于假设的发明场景来发展专利申请技能的最好机会。 根据比赛的要求 , 每个参赛队根据发明公开的内容撰写的专利申请,说明书限于8页以内(不含权利要求和附图),不超过10项权利要求,不超过3项独立权利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比赛规则中的三方面评分标准,包括专利申请本身、专利检索策略和撰写策略三部分。 1.专利申请评分评分时考虑的因素包括: 说明书和附图是否充分支持这些权利要求?本发明是否已经在说明书中完全公开?撰写的申请说明书中是否已避免包括非必要的限定用语?2. 检索策略评分除了说明书外,参赛队还需要提供一个检索策略的摘要用于打分,包括以下内容: 为了涵盖拟议发明的主要元素和/或方面,团队使用的必要关键词的情况?团队使用了哪些检索查询?是否综合使用了关键词、分类号、布尔运算符和邻近算符等?团队是否检索了国际专利数据库,如果有,检索策略是什么?团队是否检索了非专利数据库NPL,如果有,检索策略是什么?现有技术中最相关的部分是什么,为什么相关?3. 撰写策略评分此外,每个团队还必须讨论其权利要求撰写策略,该撰写策略必须根据检索期间发现的现有技术来起草,并必须遵守《美国法典》第35章§101、102、103和112中关于明确性、支持性、主体资格等的规定。 权利要求和权利要求撰写策略的评分将基于以下内容: 团队如何确定发明权利要求的基本要素,并起草权利要求以涵盖任何优选的或商业实施例?团队独立的选择哪些要素来形成权利要求?团队是否提出了既不过度限制,也不过度宽泛的不同范围的权利要求?团队是否避免了在其权利要求中包括任何不必要的限制,尤其是独立权利要求中?说明书是否正确表明和支持了所有要素?团队如何通过损害赔偿、可检测性和可能的侵权者来实现价值最大化?比赛规则显示,除了书面提交材料的评分之外,团队还将获得质量分数,这将根据团队在区域和决赛期间评为小组对团队的陈述中获得。 可以发现,在我们常规专利代理过程中,最终成果的专利申请文件打分之外,比赛更加注重对于形成专利申请文件的过程管理,这就包括检索策略评分和撰写策略评分。 这也就意味着,在美国,这三者是一个合格专利申请文件的有机整体,缺一不可。 如果对比一下,可能中国大部分都只有第一部分,其余好一点的可能会检索一下,但是很可能绝大多数中国的代理人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撰写策略”这一部分。但是从美国的比赛中,可以发现,这些都是基本功。 而且在细化的规则中,对于后两者还有明确的要求,撰写长度不超过两页。其内容甚至还要涵盖这件专利授权后执行和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因此能够看出这是做到了前后兼顾。 另外一点,就是每个团队必须提交一份信息披露声明(IDS),这也是基本功。但是目前在中国,这不是必要的,也导致了当下形成一篇专利的成本极低。 结语可以看到,从专利代理的基本功上,这三个步骤确实应该都具备,才是一个所谓高价值专利的基础。然而,中国能有几个代理机构完全按照这个流程来做? 恐怕,一个都很难,能做到其中的两条恐怕就很不错的,绝大部分的人也不会做第三步撰写策略报告。 然而,专利申请其实不是八股文,每一个专利、每一个技术、甚至每一个客户的特点,都将决定这件专利的撰写风格。 但是中国的专利代理,在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下,以及几乎没有人能有精力去做的这么细致了。甚至很多专利代理人根本就不知道撰写策略报告应该怎么去写。 这其中反映出中国在高端的专利代理撰写上,与美国的差距还是非常明显。 我曾在介绍 中,对美国与中国官方对于专利制度核心的理解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其中提到了差异比较大的一点是,在美国,一般认为专利申请撰写才是专利制度的关键(Patent application drafting is critical to the patent system)。 但是在中国,这一点几乎没有体会。 经常能听到代理行业从业者所提到的,一个入行两年的代理人,和一个资历20年的代理人,现在写出的专利,扫一眼,你能区分出来么? 确实,中国的专利代理价值,如果没有司法的淬炼,很难传导到前端。 如果说美国的专利大赛是一场关乎“权利要求的游戏”,那么中国的专利大赛还只能算是一场“权利的游戏”。从官方到社会如果不形成一种重视专利撰写的普遍共识,就不会有人真正愿意为良心的专利撰写去买单,去支付对价,这也是中国专利代理价格为何直线掉落的根本原因。 就是因为撰写是“良心活”,不会立竿见影,只有在五六年甚至十几年后,才会见到真正的作用,这也是 。反之,如果在撰写上没有进行缜密思考和布局,到了真正维权时,就会出现 。 所以,这就是我为何要反复说 ,现在有的国内企业愿意支付5万,10万一件的代理费,不是没有道理的,重要的专利就是要花时间去钻研和撰写的。整个行业欠缺的反而是高价值专利代理人的缺口。 因为这一件专利后面可能关联的是几百万,上千万,甚至上亿的市场保护或是对外许可。在代理环节多花一些钱,总比在诉讼环节花费几百万,最后专利还被无效掉或认定不侵权要好太多。 不过,这个链条中,企业管理者、企业IPR、科研机构管理者、独立发明人、政府管理者、代理机构,更多的只是站在各自角度思考这个问题,容易犯“盲人摸象”的错误。 中国专利制度的发展实际上缺乏系统性的设计,对于这个舶来品,不管怎么设计和演化,最根本和最核心的特征还是要继承的,而专利撰写成为法律文件,无疑就是其中的关键。 如果因为中国特色而改变了这个关键,让它的价值大打折扣了,这就说明我们的制度已经到了需要反思和纠偏的时候了。 扫码加入知识产权精英社区

关键词: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