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王耳朵先生(huangezishiba)
看到一张在网络上疯传的图片:
不同工资男生睡前在想什么?
(相关资料图)
月薪8w:下周的发言稿还要再改改。 月薪5w:团队效益差,问题到底出在哪? 月薪3w:这次出差一定要把客户关系搞好。 …… 月薪3k:成都和重庆谁是西部第一城。 月薪2k:刚给主播刷1950,她会和我见面吗? 月薪1K:俄罗斯对北约态度持续强硬,对美国全球战略和霸权主义影响大。 ……
月薪由高到低,人们关注的事情距离自己越来越远,思考的内容也越来越“不着边际”。
这样一条神总结,听上去充满了调侃和讽刺的味道。
可仔细想想,里面其实蕴含着一条成人世界的残酷真相:
生活从来不是别人的,你的精力花在哪,你的价值就在哪。
01
《最愚蠢的一代》中,有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
“在整个人类历史上,知识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普及过。图书馆、博物馆、大学、历史频道、维基百科……一切都在你的鼠标下,但我们没有看到人们,在历史知识、公民意识、阅读成绩、国际竞争力方面的提高。为什么?”
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他们把时间都花在了「无用信息」上。
这就是所谓的“功能性文盲”。
看上去「知识」还在不断扩展,但是「认知」早就停滞不前。
还记得耳朵曾在文章中提过的那位记者前辈吗?
当年,纸媒火得一塌糊涂,记者也是相当风光的职业。
那位前辈,经常收到一些老板的宴请,他自己也热衷人脉关系,喜欢组织各种饭局。
一到酒桌,上到国际大事,下到家长里短,他都非常关心。
偏偏对自己本职工作的发展动向,爱答不理。
同事和他说起新兴的自媒体,他也毫不在意。
可没几年,跑遍整个街区,都不一定能买到一份报纸了。
那时,他突然发现,自己除了好酒量,和打遍城南无敌手的牌技,别无所长。
再次见面时,他失业了。
有句话说得好:
“当你的时间不再用于深度学习,当你的注意力被他人瓜分,当你只看综艺与电视剧,当你在群体中待的时间越来越长,当你执行力越来越差,当你评价他人的次数越来越多……毁灭就已经发生了。”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自我损耗效应”:
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分散的精力越多,你的执行力和意志力就越低,人生走下坡路的几率越大。
02
去年夏天有一个非常火爆的话题:
某偶像剧剧组进驻大学校园遇冷,想招学生“跑龙套”被无视。
事后剧组出面辟谣,然后网上还出现了不少年轻人围观拍照的现场图片。
有人觉得大跌眼镜,有人认为哗众取宠。
其实,“遇冷”和“追捧”两种现象,大多同时存在。
有人愿意花大量时间追星,深扒各种娱乐八卦,就有人愿意努力提升自我价值,追寻更好的自己。
就像知乎网友@慕容的那条高赞留言里说的:
一年,国科大雁栖湖校区,肖战和宋祖儿来取景。
图书馆外,还有专门的安保人员在设卡。
一个男同学想进图书馆,被拦下。
得知原因后,男生反问道:
“你们拍个戏就不让我们进图书馆学习了?凭什么?”
说完转头甩开安保人员,径自迈上了图书馆的楼梯。
当然,也不是说所有人都不把明星当回事儿。
当天中午去食堂,慕容同学也能听到大家“吃瓜”的声音。
“听说肖战来学校了?” “是的吧,好像有听到路过的同学说过。” “哦,这样啊。诶,下午的课要不要打印材料。” ……
对于很多头脑清醒的人来说,娱乐明星再耀眼,也不过是个茶余饭后的谈资。
你无法进入他的生活,他也无法决定你的人生。
就像鲍尔莱恩说的那样: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明白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99%的事情,对于我们而言,都是毫无意义的。”
02
看过这样一张偷拍照。
穿着朴素的北大学霸韦东奕,排队做核酸。
人们发现他时,韦东奕正全神贯注地摆弄着手机。
被众人“围观”,他浑然未觉。
有网友质疑:“学霸也迷上了智能手机吗?好担心他上瘾啊。”
但事实是,韦东奕当时正在专心致志地用手机解答数学题。
那一刻,我终于明白“韦神”这个称呼的真正含义。
很喜欢作家午歌的一句话:
“小时候,我常羡慕天生聪明,做什么事都不费劲的人。后来我才知道,原来勤奋和专注才是世界上最宝贵的天赋。”
40年前,江苏徐州,有一个13岁的小男孩,在阅读完《巴尔扎克传》后,暗暗发誓:
“长大后,我也要做中国的巴尔扎克。”
可惜命途多舛,高中毕业后,他成了一名矿工。
不过年少时的梦想他一直没有放弃,虽然每天的工作又脏又累,但下班后,他却不像其他工友们一样闲聊、睡觉,而是将所有的空余时间留给了看书写作。
慢慢地,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他开始给报刊杂志投稿。
起初,绝大多数都是“退稿”。
时间长了,就连邮递员也开始调侃他:“稿废,稿废。”
但是他全然不顾旁人的冷言冷语,屡败屡战。
终于,他的文章一次次出现在了《新华日报》《雨刊》等刊物上。
后来,他的名字,更是传遍了全国。
他就是《人民的名义》的编剧,周梅森。
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真正聪明的人,只过1%的生活。过1%的生活,才会拥有99%的价值。
04
刘润老师讲过一个故事。
一个名叫尚克曼的演说家,和出版社签了一本书的合同。
眼瞅着交稿的日期越来越近,他却因为俗事缠身,只字未动。
于是,他做了一个疯狂的决定。
订了往返纽约和东京的机票,在3000英尺的高空中,一路飞,一路写。
等到他回到美国,书稿全部完成。
尚克曼为什么要这么做?
因为飞机上没有信号,他可以屏蔽一切干扰,不会被任何人找到。
这场旅途是孤独的,也是心无旁骛的。
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得到3个启发:
第一,人人都需要一个“飞行模式”。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谁能够做到不被喧嚣所惑,不受诱惑所扰,专心致志去做自己的事情,谁就更容易获得成功。
第二,坚持“二八法则”。
把80%的资源,集中到20%关键事物上,才能事半功倍。
第三,给生活设一个“截止时间”。
有时候你不逼自己一把,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优秀。
最后和大家分享一句话:
“如果你买个摄像头放在家里,用上帝视角观察自己每天都在做什么,你会发现——你富不起来真是太正常了。”
品读古今中外人物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