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市场>正文

环球即时看!暖暖重游世界(二十)

2023-02-15 15:52:02   来源:哔哩哔哩    

20.活在国家之巅


【资料图】

时间:公元1536年5月

地点:英格兰

刑场上,小女孩站在视野最好的位置,眼睁睁地盯着,一个“罪大恶极”的女人,被送上断头台:女人作为曾经的王后,遭指控与弟弟通奸,并和100多个人有不正当关系。国王当即宣布与王后的婚姻无效,并将她收监伦敦塔。巧了,国王刚好又看上一位,更加年轻漂亮的女子,新旧王后,无缝衔接。

刽子手的利刃,砍下前王后的头颅,从此小女孩永远失去了,自己的亲生母亲。旁边的大臣,看着既没哭,也没笑、毫无表情、一言不发的小女孩,私底下议论纷纷:

“她会不会因此记恨国王,给国王带来危险?为了国王的安全,要不要把她也……”

“她才3岁,什么都不懂,你看她,连哭都没哭一声,肯定是你多虑了。”

就这样,女孩度过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危机。而我,这一世重游,注定要和女孩共同经历,她人生中的所有危机——却帮不上忙。在女孩出生时,小指就戴着一枚不起眼的指环,而我正是那枚指环:能听、能看、能思考,但我既不会动,也不会说话,唯一能做的,就是随着女孩的手指长大而改变松紧,让她戴起来更加舒服。

当天夜里,刑场上面无表情的小女孩哇哇大哭,哭得歇斯底里、毫无顾忌。我知道这是她的梦境,因为只有梦里,她才无需顾及身边注视着她的,无数双眼睛,随心所欲地表达情绪。没有经历过她的痛苦,我不知道该用什么话去安慰。我能做的,只有用手绢,擦拭她粉雕玉琢小脸上的泪痕。

眼泪哭干了,小女孩呜咽着说:“我不能死,我要活下去,不然,即便和妈妈在另一个世界团聚,妈妈也会难过的。”

小女孩一天天长大,父王也在处理完国政,并与新王妃调情倦了时,偶尔来看看女孩,和她同父异母的姐姐玛丽。在国王眼中,女孩天资聪慧,彬彬有礼,比姐姐更讨人喜欢。然而我知道,女孩的智力很普通,只是在读书时,比所有人都专注。因为学习,能让她暂时忘记亡母的音容笑貌,以及父王的始乱终弃。

国王与其关心,被他本人定义为私生女的女儿们,国王更想得到一个,足以继承他王位的亲生儿子。出于对父亲深入骨髓的恐惧,女孩拼命学习,希望取悦父亲,别降罪于她。在这样的环境下,女孩博览群书,更天才般地,掌握了六国语言。

天不遂人愿,王后因为生不出儿子,被国王扣上莫须有罪名,而后斩首。王后就这样换了五个,却没有人,能为国王再诞一子。国王以绝对的权威,宣布自己一个又一个,生不出儿子的妻子死罪,我借着女孩的视角,目睹这些惨剧发生在眼前,唏嘘不已:假如这个专横跋扈的国王,知道从生物学角度,生男生女与男性提供的精子关系更大,也就是说,如果他扣给王后们的罪名成立,那么他自己,才是最该被斩首的人!可惜历史没有如果。真是讽刺。

国王弥留之际,宣布自己唯一的、体弱多病的儿子继承王位。如果儿子不幸离世,就由女儿们按长幼顺序依次继位。

国王常年卧病,权臣拉帮结派,贵族贪赃枉法,平民苦不堪言。和死去国王预料的一样,他的儿子仅在位六年就病逝。依照遗嘱,女孩的姐姐玛丽继任王位。玛丽以强硬的手段铲除异己,作为忠实的天主教徒,在她看来,所有不信奉天主教的人,都是她的敌人。是敌人,就该死!玛丽女王疯狂遵从着这样的逻辑,挥舞着血淋淋的屠刀,将宗教信仰和她存在分歧的国民,斩尽杀绝。相比于自己的父亲杀死妻子,她的做法,有过之而无不及(血腥玛丽)

女孩原本是新教徒,为了保住性命,不得不在姐姐、同时也是女王面前,虔诚地信奉天主教。即便如此,女孩还是遭到怀疑,被自己的姐姐,从叛离者之门,送进伦敦塔囚禁。

伦敦塔的牢房中,渡鸦的凄鸣昼夜不停,仿佛是在为女孩的境遇鸣不平,但这声音,在女孩看来,更像是在为自己的生命倒计时。

夜里,我又在梦境中,和她相遇。依旧是我熟悉的嚎啕大哭,读遍大英图书馆的她,在数不清的书籍著作中,还是找不到,克服切实死亡恐惧的方法。我还看到了她亲生母亲,以及曾经被她唤作母亲的,王后们的冤魂四下游荡,向女孩诉说冤屈。无辜的王后们,在伦敦塔无端被宣告死刑,女孩此刻,也身陷伦敦塔的牢房中,仿佛正在重复,同样的命运。

我不知如何安慰她,甚至觉得,自己如果处于和女孩一样的境遇,被无形的恐惧逼疯,或者自缢而死,都不算懦弱。

和我很多次在梦里见到的一样,女孩嚎啕大哭。显然,语言无法宣泄她的情绪。眼泪哭干后,女孩只说了一句话:“我要活下去。”

玛丽女王带着早已写好的、女孩的累累罪行,对她公开审判。面对着眼前骇人听闻的刑具,女孩神色自若,云淡风轻,仿佛自己获释,是理所应当的一样。

法官:“你违反女王的禁令,信奉新教。”

“早在女王颁布禁令之前,我已经是一名虔诚的天主教徒,和女王、同时也是我的姐姐一样。”

法官:“你煽动民众叛乱,企图推翻女王的统治,夺权篡位。”

“我一直都在伦敦塔里,收不到任何外界的讯息。关于民众叛乱,我还是刚刚,从你口中听说。”

法官:“没有人能证明,你说的话是真是假。”

女孩语塞,就在这时,组织民众反叛的统领,不顾一切地站出来,力证暴乱都是他一手策划,与任何人无关。在这位统领被拉走处决时,他与女孩四目相对,眼神间,传递着超越生死的希冀。女孩当庭获释,她走出伦敦塔重获自由时,依旧神色自若,却俨然透露出,王者之姿。

玛丽女王想尽办法,努力生下儿子,却和自己的父亲一样,徒劳无功。私生活混乱的玛丽女王,精神每况愈下。后继无人,玛丽女王临终前,心不甘情不愿地,按照父亲的遗嘱,将王位传给自己的妹妹。1558年11月17日,少女终于摆脱了,伴随着她生命中前25年的死亡阴影,成为掌握生杀大权的,英格兰最高政治领袖。她的名字从此被后人铭记:伊丽莎白一世(Elizabeth I)

阅读并翻译,欧洲多国语言著作,在伊丽莎白一世看来,是一件比加冕为王,有趣得多的事。然而她知道,如果自己不戴上王冠,那么头戴王冠的人,又会威胁她的性命。

既然如此,我当国王,就当国王吧。谁能料到,天底下无数野心家觊觎的至高王权,竟被一个抱着得过且过心态的少女继承。或许,这就是命运。

弟弟和姐姐,给伊丽莎白一世,留下一堆烂摊子:宗教矛盾上升为民族矛盾,国家处在分裂边缘;无能国王不抓经济,搞得就连皇宫内院,都带着财政赤字;邻国知道英格兰处于危机,恨不得早点把这个国家瓜分成自己的领土;上至朝臣下至百姓,由于对玛丽女王的刻板印象,已经不相信女性能治理好国家……

伊丽莎白一世刚上任,就每天勤于国事,夙兴夜寐,忙得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她深知攘外必先安内,既然宗教矛盾无法根除,那么就从她自己开始,尽可能缓和。伊丽莎白一世当众讲话时,不强调自己的宗教立场,而是告诉大家,即便存在宗教分歧,我们,依然可以和平地生活在一起,建设我们的家园,并实现共同繁荣。

期间,伊丽莎白一世也遇到过,和姐姐近乎一样的宗教流血冲突。她的处理方法是,在全国范围内颁布条令,如果宗教激进分子继续闹下去,她将采取,比玛丽女王更加残忍的手段屠杀闹事者。条令的结果当然是雷声大,雨点小,解决宗教冲突的同时,未伤及无辜。对同样事情的不同解决方式,我不难看出,姐妹俩在相同的环境下长大,玛丽对这个危机四伏的世界充满恨意,而伊丽莎白,却始终相信美好。

有邻国挑衅英格兰,自然也有邻国示好,求婚女王,以此获得两国间长久友好。作为女性国王,伊丽莎白将自己的性别劣势,通过感情上的权谋,转化为优势:她不直接拒绝任何求婚者,同时也不答应那些手握重权的男士们,而是将他们的感情,控制得游刃有余,用自己的处子之身为筹码,达到不费一兵一卒,保卫并强盛英格兰本土之目的。

以现代普通人的感情观看,伊丽莎白一世无异于是玩弄感情的女海王。可正是她这样的做法,为英格兰本土,争取了长达30年的和平发展时机。当时,欧洲恰逢大殖民时代,各国为了利益战乱不断,这宝贵的30年,使英格兰在别国的混乱时间里后来居上,一跃跻身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行列。

对于自己终身未嫁,时常保持沉默的伊丽莎白一世,难得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早已结婚,丈夫就是英格兰王国。”

在女王的带领下,英格兰快速的资本积累,早已触碰别国利益。顺带一提,女王在经济上的态度,和宗教上类似:只要不闹事,什么宗教信仰都行;只要能赚钱,什么方法都行。当时英格兰的财政收入,包括且不限于黑奴贸易、殖民扩张、港口税收,以及针对别国的,烧杀抢掠等海盗行为。

1588年,当时的海上霸主西班牙忍无可忍,向英格兰宣战。

据可靠消息,西班牙集合全国海军,组建了无敌舰队,规模前所未有。目的就是,在英格兰海域登陆,将英格兰一举击败。战争无法避免,天命之年的女王,亲自披挂上阵,号令全军的飒爽英姿,丝毫不逊军中的青年才俊。

悉心听过士兵们对这场即将到来战争的看法,女王昂首挺胸道:“今天,是我们的节日。因为我们在安然度过今天,回到家乡后,每当提起这一天,都会肃然起立。每年当这一天来临,我们都会摆酒宴请亲朋,然后卷起衣袖,露出伤疤给他们看。说这些伤疤都是在多年前那场战争中得来的。我们以后都会老去,老年人记性不好,可即使忘了一切,我们仍会分外清楚地,记住今天干下的英雄事迹。我们的名字,在他们的嘴里,就像家常话一样熟悉。什么我的名字伊丽莎白啊,你的名字埃克塞特啊,他的名字萨利托格雷、格罗斯特啊,等等。到那时,他们饮酒谈笑间,就会亲切地,重新把这些名字记起。今天发生的故事,每位好老人家,会细心讲给他的儿子听,而每年今天的节日,直到世界末日,永远不会消失。行动在今天这个节日的我们,也永远不会被人忘记。我们是少数几个人、幸运的少数几个人,我们是一支兄弟的队伍,因为今天他和我一起流着血,就是我的好兄弟。无论他怎样低微卑贱,今天这个日子,会给他带来绅士的身份。而此刻,正躺在床上的英格兰绅士,以后将会埋怨起自己的命运:怎么没派他到这儿来?而且以后他与我们当中的任何人说话,都会面带愧色,觉得自己够不上,绅士之名。”(摘选自《莎士比亚全集》,女王统治时期,将整个欧洲文学发展,带向前所未有的顶峰,史称“文艺复兴”。由于伊丽莎白一世渊博的学识,更有野史表明,莎士比亚这个名字,是女王的笔名之一。换句话说,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可能有一小部分,真实作者,正是伊丽莎白一世)

西班牙无敌舰队,浩浩荡荡地航行在海上。突然,海面狂风大作,雷雨交加,即便是无敌舰队,也无法抵抗天罚。恶劣的天气,打得舰队溃不成军,只能放弃原计划,返回西班牙。在女王的带领下,英格兰海军兵不血刃地大获全胜,看起来全是上天的功劳。然而,占尽地利人和的英格兰军,在当海盗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海战经验,即便没有那场毁灭西班牙舰队的暴风雨,英格兰海军,真的毫无胜算吗?

此后,女王声望高涨,她既是英格兰及爱尔兰女王,也是名义上的法国女王,还兼理苏格兰国事。虽然她也做过一些错事,例如任用老臣们无能的后代、同意反攻西班牙果然败北、软禁苏格兰女王致死…但伊丽莎白一世的成就,足以代表都铎王朝末期的辉煌。

即便年老体衰,女王还是佩戴着沉重的首饰,画着遮盖天花印的浓重妆容,寡言少语且仪态端庄。女王的奢华,不是大兴土木、强加重税、劳民伤财,而是用自己的锦衣华服,去展现整个大英帝国,壕奢之荣光!

苍老的女王交代完后事,沉沉睡去。梦里,女王又变回60多年前的那个小女孩。现在,她对死亡不再恐惧。她一反常态,跟我说了很多话:包括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最终会走向统一;包括大英帝国的殖民地,会多到一天24小时,殖民地的太阳始终不会落山;包括英格兰海军,要不了多久,就会真刀真枪地打败无敌舰队,续写新的辉煌……我作为重游者,惊讶于她说的那些,未来全都成真。同时我也疑惑,为什么她知道得这么多,却在大臣发言时,总是保持沉默。我恍然大悟,其中原因,正是伊丽莎白一世的座右铭:明察无言(video et taceo)

荣光女王篇 完

关键词: 伊丽莎白一世 伊丽莎白 莎士比亚

为你推荐